猪肉是百姓“菜篮子”的主角,我市年均消费生猪约380万头,全市90%以上的生猪来源于市外养殖基地。过去两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全国生猪产能下降,猪肉市场价格上涨明显。在今年东莞两会上,一份《关于规划建设我市冷鲜肉品加工交易中心的建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记者2月4日采访了该提案的主要作者、市政协委员苏韩暖。他透露,深圳正在建设冷鲜肉加工基地,预计2021年下半年可投产,可实现年肉类吞吐量70万吨,将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大的肉品流通园区。东莞跟随其后,是大势所趋。早在去年,我市出台了《加快推进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肉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链仓储配送设施,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通过自建、联建、订单、协议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配送、产品销售联结机制,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问题:生猪运输防疫风险高
苏韩暖介绍,当前我市生猪供应压力比较大,目前还没有一家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企业。受生猪调运政策调整,活猪来源受限。我省要求实现产区出栏生猪就近屠宰,变“调猪”为“运肉”,加快建立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
苏韩暖还提到,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大、风险高、成本重。现在每天进出我市的运猪车有110多辆,进入屠宰场屠宰的生猪接近1万头。按照规定要配备驻场检疫人员,对每辆运猪车都要进行查验、消毒,对每头来自不同产区的生猪都要进行查证物、检验检测,管控生猪屠宰的成本非常大。
建议:从供应活猪向供应冷鲜肉转变
苏韩暖说,综合上述因素,建议尽早在生猪屠宰场所配套或新建冷鲜肉品加工交易中心,推动我市生猪供应方式的转变。
建冷鲜肉品加工交易中心,我市将从“调猪”向“调肉”的方向转型,从生产地直接调入分边猪半成品,促使我市屠宰企业从生产功能,向深加工、渠道建设、服务功能转变。这样有利于减轻屠宰企业所在地镇政府驻场官方兽医人员配备压力,有利于从根本上减轻活猪调入屠宰给我市带来的动物疫病防控和污染压力,有利于解决生猪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有利于食品安全责任主体的落实,解决困扰我市多年的因实行代宰模式带来的屠宰企业与批发商主体不清问题。
苏韩暖还特别提到,这样还有利于提高肉品安全和营养价值。他说:“冷鲜肉分割平台,实行全程0℃-4℃低温冷鲜流通,能有效抵制微生物的繁殖。而且,由于整个过程成本下降,猪肉价格不会上升。”苏韩暖建议市民转变消费观念,不要以为现场屠宰才是可靠,其实冷鲜肉质量有保障。
措施:制定系列规划和扶持政策
苏韩暖认为,促进生猪供应模式的转变,需要做好系列配套设施和政策的规划。
他建议,农业、商务、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部门,结合目前我市屠场整合的契机,规划分区分片在屠宰场配套、新建冷鲜肉品加工交易中心,形成热鲜肉、冷鲜肉以及冻猪肉三种供应模式并存的市场业态,逐步引导实现由“调猪”向“调肉”转型。
他认为,扶持政策应考虑这些方面:扶持我市生猪产业发展壮大,加强与供莞基地的产销对接,构建猪肉产品保供稳价的长效机制;支持相关企业建设冷鲜肉品加工交易中心,将冷鲜肉品加工交易中心、生猪产品检验检疫、冷库建设,作为本地猪肉产品供应的重要项目纳入乡村振兴项目,优先考虑配置用地指标;比照家禽“集中屠宰,冰鲜上市”的做法,在本地各主要农贸市场,建设配套冷鲜肉销售肉档等销售终端。
苏韩暖说,这场转变还将推动市民改变消费健康观念。建议政府部门把普及冷鲜肉作为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发动媒体、销售终端等向全社会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市民从“热鲜肉”到“冷鲜肉”消费习惯的转变。他说:“可以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将冷鲜肉纳入采购计划,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文字:叶珊
编辑:周海涛? ? ? ? ? ? ??